全球主流运营商都把部署WiFi当作一项重要战略,这也就意味着WiFi网络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分流,运营商希望通过WiFi盈利。但是,WiFi服务的商业模式一直是困扰着运营商的难题。目前,运营商正在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收费,力图摆脱WiFi免费的困境。
WiFi市场处于培育期 在我国,三大运营商从2010年开始启动大规模WiFi部署。截至目前,WiFi部署仍未完善,热点覆盖区域仍不连贯,在很多公共场所仍然搜索不到运营商提供的WiFi信号。即使有WiFi服务的地方,用户体验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两年来,我国的WiFi市场仍处在培育期。 三大运营商不约而同的打出免费牌,让用户毫无顾虑地体验WiFi带来的高速,建立与WiFi的亲密感。例如,中国移动全球通用户在2013年3月31日前,每月可获赠CMCC WLAN上网时长。只有超出了运营商每月赠送的WiFi时长后,才会额外收取费用。不仅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用户也会获赠大量的WiFi时长。事实上,绝大部分用户都在免费使用WiFi。 2013年1月,国内WiFi的免费局面出现了一丝松动。广东移动调整了其WiFi收费,从过去的“全球通用户免费”改为“全品牌开通WLAN的客户每月获赠省内1小时WLAN免费时长”,另外省内标准资费从0.05元/分钟下调为0 .01元/分钟,相当于“1元100分钟”,省外则保持0.05元/分钟。 虽然此举是国内免费WiFi的破冰,但其能否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却存在很大质疑,最有可能的是,这是运营商对于WiFi市场的一种试探。一旦收费,用户将对用户体验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国内WiFi的部署还未能跟上。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用户对于WiFi的需求还是“可用可不用”的娱乐需求,在当前的情形下,用户不会为了数据无限制地买单。 WiFi收费需要取巧 尽管直接向用户收费的模式推行较难,运营商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WiFi盈利。广告是运营商目前已经实现并被寄予厚望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国外,运营商与星巴克合作,由运营商免费为星巴克提供WiFi覆盖,然后在登录页面嵌入星巴克的广告,只要用户点击广告,星巴克就要向运营商支付费用。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受到了星巴克、酒店等的欢迎。目前,Aruba等WiFi厂商正在与运营商合作,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共享的商业模式近几年在全球也有应用。运营商通过向WiFi设备中植入定制软件来管控,开通WiFi服务的用户可以再把一部分带宽租给其他用户。 在我国,总的来说,WiFi还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已经在进行多种尝试,但要实现WiFi的真正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