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在中华英才网被售出且劳资纠纷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同为招聘网站的LinkedIn却在大洋彼岸股票大涨。LinkedIn早已成为国外求职者、猎头、创业者、销售等的首选平台,其模式也被国内模仿者争先复制。 LinkedIn并不提供娱乐类的服务,因此在国内名气不大,加上网络方面的原因,国内职场人开通LinkedIn账号的还为少数。但这些并不影响国内模仿者对其的深入研究和执着追随。遗憾的是,对他们来说LinkedIn的成功模式就像一个秘方,难以被解开。 样本效应蔓延中国 艾瑞咨询集团发布的IUserTracker数据显示, 2012年上半年国内三大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均呈现逐月下滑趋势,其覆盖人数的流失,预示着求职者对网络招聘依赖性的降低。该项数据还显示, 2011年招聘网站用户访问次数首次出现下降趋势,用户访问次数下降;导致其对求职者吸引力下降的原因是,当前国内网络招聘市场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此外,来自KellyServices的《全球雇员指数调研》显示,目前80%的中国工作者每天都在使用社交网络,其中有21%的人是通过社交网络找工作。 事实上,近两年来众多企业热衷于投身中国职场社交媒体市场,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源自于一个真实的造富神话。目前,全世界人才最聚集的地方是一个叫LinkedIn的商务社交网络,它创立于2002年底,定位于人与人之间的商业关系网, 2011年成功上市后受到投资人热烈追捧。 LinkedIn的IPO价格从35美元上升至45美元,其上市后股价一度高达157.21美元。目前LinkedIn拥有2.02亿用户。截至2012年年底, LinkedIn员工总数达到了3500名。 LinkedIn在2月初发布了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财报,调整后每股收益35美分,营收为3.036亿美元,相较前年同期的1.677亿美元,同比增长81%;净利润为1150万美元,相较前年同期的690万美元,同比增长67%。LinkedIn更被《福布斯》预测: LinkedIn必将继续发展和取得成功,最终成为全美最大社交网站。 LinkedIn的成功蔓延至全球各地,借鉴其模式兴起的中国职业社交网站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先有如天际网、优士网、大街网等问世,后又有周伯通、微招聘、微人脉等借助微博用户关系发展的招聘方式出现…… LinkedIn到底有何魅力?一个创业的朋友在LinkedIn请自己的圈内朋友试用自己的产品,并且巧妙地邀请成为产品顾问,更新自己的履历、技能,将自己的新产品品牌传播出去。而LinkedIn的移动客户端也简单易用,能让用户随时随地掌上管理自己的职业人脉。分析认为, LinkedIn有着三大收入模式:高级订阅服务、网络营销方案、招聘解决方案,而招聘解决方案的快速增长的巨额利润,更成为了无数创业者眼红和膜拜的对象。 看似容易复制的模式,却未必能复制成功。尽管追随者乐此不疲,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模仿者还无一能脱颖而出。 “水土不服”内外有因 2010年,作为一个LinkedIn的忠实用户,私募出身的加拿大人DominicPanaloza发现,当时中国市场上并没有一款类似LinkedIn的成熟商务社交网站,便创办了优士网。这一年, LinkedIn刚刚开始盈利。如今, LinkedIn赚得盆满钵满,对优士网来说面对的却是残酷的现实。早在最初,优士网希望率先将LinkedIn模式带到中国的商务社交网站中。按照创始人的想法,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借助于人脉找到自己想找的人,也能被别人找到——既然LinkedIn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在诸如美国、欧洲能够行得通,在同样重视人脉的中国照样行得通。 尽管在2010年上线之初,优士网便获得了150万美元的融资, 2011年,它又融到了300万美元。但此后,优士并没有能让投资人再度掏腰包, 2012年,优士网送走了一批管理人员,其中包括联合创始人张月,员工数量从顶峰时期的60多人减少到眼下的20人左右。 是否行得通最终要让市场来说话。2012年8月,优士网给媒体发了一封关于转型的新闻稿,里面提到“类似Linkedin等在西方大受欢迎的DIY的模式在国内不断遇冷,主要还是由于短期内无法让用户真正获益,导致的黏性不高、体验不到位等行业通病以及国内并不成熟的互联网大环境所导致。 ”和包括LinkedIn在内的诸多商务社交网站一样,优士网等国内社交网站,在架构人脉关系网络时采用的是“六度人脉”的社交理论,这个在19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Milgram提出的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只要你愿意,你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然而,LinkedIn所推行的那一套思路并不符合中国商务社交传统,也不能迎合中国用户的习惯。首先, LinkedIn的用户群跟中国的用户是有差别的,统计显示,中国用户以18-35岁之间的年轻人为主,占总体用户的80%以上,用户的学历较高,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总体用户的45%。这批人的人脉拓展意识和商务社交的意识还没有形成。 其次,用户不能通过国内的类似网站找到想要找的人,国内的大环境更像是“熟人社交”,也就是靠熟人办事,但国外并不如此。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合伙人李嵩波分析认为,西方行业者线下商务网络活跃,由于不需要通过个人交情做生意,线下接触反而变得尤其重要。而且后续的跟进,电子邮件、语音留言是一种很符合商业礼节的沟通方式, LinkedIn恰恰是让这个网络更活跃更高效了,N度人脉的搭建让人们直接跨越了线下接触。中国用户则会把语音、电邮视为不够重要的商务接触,本质在于对无论线上线下直接找过来的商务合作内心缺乏信任与好感,更倾向于选择“靠谱”的朋友与同事介绍的关系。 除了用户的差别,中国互联网的环境与国外不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互联网多少会有娱乐化的氛围,腾讯也成功地将娱乐和商务同时融进了各类产品中,很多小企业已经习惯用QQ来办公。如果硬搬LinkedIn的严肃、乏味的商务模式,本土的模仿者难免水土不服。 本土市场有待开发 尽管国内的LinkedIn模仿者离偶像的成功相去甚远,但在国内的一些HR专业人士的眼中,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未来几年内最值得投资的雇主品牌与企业招聘渠道。国内某全球快消品公司HR经理钱小姐告诉记者,公司同步运营微博招聘和LinkedIn社交招聘,一有新的职位空缺,各小组会同步更新招聘需求。据其介绍,现在国内不少外企都有自己的LikedIn专页,微博、 Facebook和社交网络招聘的职位更新更真实,而且能很快到达求职者。 另一方面,对更多新生代求职者来说,他们也更青睐社交网络的求职方式。跑招聘会太累,在传统招聘网站广撒网,效果不明显。于是,微博求职、人脉推荐等网络招聘方法被他们接受。而且,确实有不少毕业生的工作是通过微博、社交网络平台找到的,校友、老乡、师兄师姐的推荐成为求职的利器。同时,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表示,在多家国内传统招聘网站上求职过程中,都遭遇过“虚假信息”的轰炸,用户体验也日益变差。可以预见,中国的职业社交市场领域还在等待开发。包括优士网在内的众多社交招聘网站已经意识到了这些。 Panaloza就坦言,优士网真正的问题是没有挖掘并且满足本土用户的需求,不管是从商务社交角度还是职业招聘角度——人脉和招聘往往是商务社交网站具备的两大并行元素。 日前, LinkedIn CEO杰夫·韦纳在2012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出了2013年他需要带领这家社交网站实现增长的五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将销售人员视为创收的新渠道。据了解, LinkedIn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悄悄对SalesNavigator服务进行试验, SalesNavigator是一项付费服务,它能够让销售人员在LinkedIn所覆盖的全球2.02亿用户的庞大网络中寻找到潜在目标。招聘人员目前已经使用了一项类似的人才物色服务。 LinkedIn对每个职位喊出的价格为8000美元。韦纳认为, SalesNavigator有能力消除打电话被拒的尴尬情况,让挖掘人才的变得更加受欢迎。 这似乎为国内的模仿者们带来了新思路:对于大公司来说,招人的优先级往往在于候选人与职位的匹配度和精准性,专业的猎头公司比依靠网络搜索得来的候选人更能够满足前者的招聘需求,资金的重要性倒在其次。 李嵩波认为,只有更接地气才有机会做好中国的LinkedIn,模仿山寨没有成功的机会。 “每个企业都愿意为找到合适的人才支付合理的费用,实际上现在的在线猎头与招聘都没有运用好社会化这个工具。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可能成功的模式:用微博撒网,用微信捞鱼。” “市场对社交招聘的价值还不够清楚,用户在一些功能使用上还不熟练。”大街网CEO王秀娟认为这是中国社交招聘网站最核心的挑战,而一旦市场培育成熟,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会很快蔓延开来。 国内职业社交网站的发展模式还是迷雾重重,但市场依旧期望终能有第一个中国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