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铁与电信行业在媒体上走得很近,总能看到他们一起出现的新闻。这与大多数人在地铁里利用碎片时间用玩手机有很大关系。前些日子,深圳地铁蛇口线多次暂停运行。地铁方称,因受手持WiFi设备信号干扰,列车启动自动防护功能,导致无法高速行驶。 问题的原因看似清楚,地铁方面使用的是2.4GHz公共频段,由此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信号被干扰。但是,这个理由恐难成立。即使完全取消WiFi,乘客手里依然有很多非运营商推出的其他2.4G无线设备,依然能够干扰到地铁信号。因此,解决办法唯有修改系统频段。 信号门事件,也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地铁内包括地铁信号与移动信号的通信建设权、规划权和维护权到底由谁说了算?时下,在不少有地铁的城市中,为了满足广大乘客打电话、上网的需求,电信运营商都希望能够建设基站,让信号覆盖地铁,但不少地铁公司却提出天价进场费、维护费,或是自己越俎代庖地建设通信网络再转租给运营商。地铁公司不是移动通信行家,以至于会犯下使用公共频段的低级错误,导致移动信号差强人意但运营商又不被允许进入抢修、维护。 根据《电信条例》,任何企业要进行通信网络建设都必须获得通管局颁发的建设许可证,运营或是转租也都需要许可证。但实际情况却是地铁充当了地下运营商的角色,独立承包了规划、建设、维护等不应由其承担的任务,这种外行插手的行为必然导致地铁被逼停的结果。 地铁信号门看似是技术问题,背后其实是角色定位和利益相争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一涉及公众乘车、通信的切身利益问题上,地铁方和运营商应当各自做好自身的职责、发挥技术所长,以乘客利益为首,以社会责任为首,共同建设和维护好地铁运行和移动通信运行的信号。 <--/enp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