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把制造新就业机会和新行业的技术让给其他国家,这是我们保持经济活力和国家财富的方法。”2013年1月21日,在新一任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奥巴马的讲话掷地有声,相比四年前,这次奥巴马对于“美国制造”复苏信心十足,一场有关“美国制造”的阳谋越来越接近现实。
科技巨头“回家了” 在2011年2月著名的硅谷晚餐上,乔布斯、扎克伯格等齐集一堂,奥巴马向乔布斯要求,希望苹果能回到美国生产iPhone,没想到被对方断然拒绝,“这些工作再也回不来了。” 不过显然奥巴马没有死心,2012年1月24日,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其任内第三次国情咨文演说,高调宣布重振美国制造业,并表示,为促进制造业企业向美国国内回归,政府将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奥巴马提出,要对跨国企业、将制造能力转移至国外的企业加大征税,同时对增加国内就业的制造业适当减免税收。 在蒂姆·库克接任CEO之后,苹果的态度开始转变。2012年12月,他在接受NBC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今年将会把现有Mac产品线的其中一条全部搬回美国,为此苹果计划投入1亿多美元。库克标榜,想为失业率高达8%的美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希望能够推动美国其它公司把制造业搬回本地。 与此同时,通用电气、3M公司、谷歌、IBM等一大批科技巨头均正式启动“美国制造”计划,业务板块涉及电器、媒体播放器、软件外包等各个行业。同样重启“美国制造”的还有联想,其部分电脑制造将回到北卡罗来纳州,并得到了州政府的积极呼应,联想北美总裁格里·史密斯说,(因为联想的举动)他已经接到几十个祝贺电话,来自大学同学或业界朋友。 这些科技巨头的举动,被称为Reshoring,这是一个专为“美国制造”设计的专有名词,意味“回归支撑”或“回流”。奥巴马和美国政府希望这样的举动能带来数十万,甚至百万级的就业,只不过,一切才刚刚开始。 不可思议:国人赴美开纺织厂 John·Ling是现任南卡罗莱纳州商务部驻上海招商办公室主管,早在1999年他就曾参与运作过海尔赴美设厂,厂址就在南卡州,至今仍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企业成功赴美案例。 Ling说自己可算是美国在华招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02、2003年间我已经隐约感觉到中国企业赴美设厂的可能性,但不是很有把握,有兴趣的企业可能很有限。”Ling说,打2005年起他就在上海浦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南卡州的中国招商办公室正式成立。后来,直到2011年,奥巴马政府才设立了“美国在行动”办公室,打造一个横跨23个部委的招商引资工作组。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将招商引资工作提到总统令的高度。 对Ling来说,不幸的是,“一直到2008年,完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当时,招商办公室的运作十分艰难,之所以现在Ling可以轻松回忆这段过去,是因为2012年后开始的爆发性增长,同样让他始料未及,并兴奋不已。 “我简直不敢相信,现在竟然有纺织厂和我合作,这是中国最传统、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没错,它也准备开始‘美国制造’。而且,现在的中国企业家很精明,知道南卡和北卡是美国纺织业重镇,产业基础较好,显然做过不少功课。”Ling说,这个纺织厂将投资2亿多美元,建成后能创造600多个岗位。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传兴表示,两年前“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也与美国乔治亚州政府签署了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的协议,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那么“三一重工”为什么去建厂?他们看中的是借机打开美国的市场,如混凝土输送泵等大型机械在美国生产得比较少,但是又有需要,因此中国企业的入驻,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也能有效打开美国当地的销售渠道。 据Ling透露,目前南卡州总计吸引投资4亿多美元,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机会,按照现在爆发性增长的态势来看,在今后6个月,将有7~8亿美元投资陆续到位,直接创造1700多个就业岗位。更令Ling吃惊的是,原先他认为高科技制造业会成为“新美国制造”的主题,没想到前来洽谈的中国企业五花八门,目前南卡州拥有涉及化工塑料、印刷制版、生物制剂等在内品类繁复的中国企业,“暂时看不出行业特性。” 据悉,目前美国至少有20个州在华开办办事处,其中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肯塔基等州都非常积极,优惠政策不少,“不过,我认为最终适合中国企业投资建厂的州只有5~8个。”Ling说。 成本之惑:美国真能更“便宜”? 刘建华是上海嘉定某电子厂的老板,主要生产变压电源,他给《IT时报》记者算了一笔账,2009年,他为每个工人支付1800元工资,2012年上升到3600元,预计2015年将轻松超过5000元。刘建华说,“我无时不刻不感觉到工人们对工资上涨的迫切需求。”据他所知,河北衡水、山东滨州等相对内地地区工资成本都超过了3000元,更不要说飞速上涨的沿海地区。而与之相比,美国工人的薪水涨幅远没有这么快,与中国工人的绝对值差距也在缩小。 刘建华说,就从最贴近生活的衣食住行来看,中国很多地方的生活成本逐年推高,“现在出去旅游,中国人都觉得国外便宜。从房价,到请保姆,生活消费环境变化很快。客观来说,总会或多或少逼迫工资上涨。” 一方面,中国工人的工资涨了,另一方面,美国在土地、用电等方面逐步拥有一定优势,此消彼长,为美国制造回流创造了可能性。 Ling说,他正在引进的另一个项目是用电大户,一秒钟都不停的那种,一天耗电50万度,“对方董事长与我核算,国内每度电约0.8元人民币,甚至更贵,美国只要0.3元多,算下来一天就能节约25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美国一些州政府的土地策略也很吸引人。拿南卡州来说,就有“七通一平”等土地政策,“州政府先将土地买下来,再永久性转让给投资企业,这些土地都是全部平整好的,直接就能上马,兴建厂房。”据悉,中国一家制版公司曾在南卡州购买了26000平方米土地,仅花费35万美元,这让许多土地敏感的中国投资者眼前一亮。 同时,各州不同的就业税收政策和高企的远洋运输成本(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约5倍),都印证了美国制造的“成本可能性”。王传兴分析,从今后的趋势看,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和认识美国的市场,有目的的选择投资。 质疑:仅是一场政治作秀? 对于美国制造的“崛起”,中国媒体颇为敏感,2012年8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中国制造业泡沫论”夸大成本压力渲染产能过剩》,抨击境外媒体宣扬中国制造产能过剩,并强调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 该观点得到了英国经济学权威Tim Leunig的赞同,他认为,中国工人仍将愿意为较低的薪水工作,而且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将保持潜在的弹性、“从20世纪初开始,纺织业离开英国,去了日本,然后是香港,再到韩国,最后来到中国大陆。它们不可能再返回高工资经济体。” 更有美国民众质疑,GE的电冰箱和洗衣机、惠而浦的搅拌机、苹果的MAC、联想的笔记本电脑、谷歌的Nexus Q、达美航空的呼叫中心、IBM的软件外包(从印度)等都是看上去有些边缘化的产品,难以让人精神提振。“这一切都是政治,这些企业看来就像是在陪总统玩一场创造就业的政治游戏。” 林女士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已经生活了5年多,这里有非常著名的GE电器园。“我没去过GE电器园,甚至以前没听说过。”林女士说:“之所以知道这个地方,还是因为最近电视上一则GE工厂停工的新闻,说是有500多名工人享受‘带薪假期’,因为他们无事可做,但GE还是hold住了,说是要继续为他们发工资。” 为了应对失业,美国当政者必然要作出姿态, 王传兴认为,对于美国本土企业而言,在国内他们的确要面临不小的政治压力,从长远来看,在政治上所做的投资,回报是无法估计的,“政治作秀的成分稍多,但这一政策对日后美国制造业的回流还是产生了影响。” 对此,制造业回流倡议协会主席哈里·莫泽并不认同,从2010年起,“美国制造”至少创造了5万个货真价实的就业岗位,政治因素所占比例并不大。“GE无疑是这股潮流的领导者,他们将商品带回美国制造,虽然这仅节省了400万美元,但他们却花了1亿美元的广告费告诉民众他们在干什么。现在,GE树立了正面的形象。” 王传兴也看到,从长远分析,奥巴马政府对制造业高度重视的态度是正确的,在金融危机时期,只掌握较小比例制造业的欧洲国家受到的冲击要比美国来得更为明显,因此复兴制造业是支撑美国向前发展的基础。 记者手记 我们需要怎样的“美国制造”? 对美国来说,就业是个太口水的政治话题,几乎所有政客都喜欢创造就业,“美国制造”更是一个漂亮的LOGO。没错,美国制造是奥巴马的政治阳谋;反之,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正打算为自己打上“美国制造”的烙印,而且不是为了奥巴马。 决定消费品成本的因素很多,人工、物流、土地、用电、用水、关税、汇率等都操纵着企业生产地的去向和选择。不过,难以阻挡的是,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在美国、英国,甚至中国,全球范围来看,从1996年开始已经下降了20%,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正在逐步淘汰多余的工人。 我认为,靠“美国制造”创造就业是个伪命题,而“美国制造”本身是个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怎样的?不如来看看GE开在纽约的最新电池工厂,拥有超过1万个制造空间,并全部通过传感器连入互联网,它们能监控每个细微生产流程,包括当地的空气压力,员工可以通过iPad获悉WiFi节点中的所有数据……或许这才是代表“美国制造”未来的“互联网工厂”。 |